“文物承載燦爛文明,傳承歷史文化,維系民族精神,是老祖宗留給我們的寶貴遺產,是加強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深厚滋養。保護文物功在當代、利在千秋?!绷暯娇倳浀纳羁陶撌鼋o人以啟迪。華夏文明,燦若銀漢,每一座博物館都是承載人類文明基因的寶庫。故宮博物院建院90多年來,一代代故宮人以高度的責任感和使命感,心懷敬畏,精心守護,做了大量文物保護、傳承、利用工作。
薪火相傳的文化血脈,民族精神的永恒信物。1925年10月10日,故宮博物院正式成立,這是近代中國文化發展史上的進步表現,紫禁城及其皇家收藏以公共遺產的形式實現了身份轉換。在近代的動蕩、變革與戰火中,故宮文物經歷南遷、西遷、北返等過程,歷經20余載的顛沛流離,最終得以基本完整保存,寫下了保護中華文化珍寶可歌可泣的篇章。
故宮博物院供圖
1949年1月16日,毛澤東同志親自指示,北平解放“必須做出精密計劃,力求避免破壞故宮、大學及其他著名而有重大價值的文化古跡”。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后,故宮博物院的古建修繕、文物核對清理、文物保護修復、陳列展覽和學術研究均有序開展。
在近百年建院歷史中,特別是新中國成立以來,故宮博物院始終把保護、研究、弘揚中華文化作為事業發展的核心。新時代的故宮博物院,進一步明確了辦院指導思想,守正創新,切實肩負起真實完整地保護并負責任地傳承弘揚故宮承載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歷史使命。
友好對話的和平使者,文明互鑒的國際橋梁。如今,故宮作為最著名的世界文化遺產地之一,既是展示中華文明的重要窗口,也是促進文明交流互鑒的重要平臺。故宮文物在世界舞臺上擔任著友好對話的和平使者,搭建起文明互鑒的國際橋梁,彰顯著中華文明的和平性與包容性。
故宮博物院供圖
故宮博物院在尊重世界文明多樣性的基礎上,通過故宮文物展覽的方式,依托“故事新說:故宮博物院藏明代人物畫名品”、“圓明園:清代皇家園林藝術與生活”、“凝時聚珍:中英鐘表技藝交流展”等境外展覽,積極推動文化“走出去”,向世界推介中華民族燦爛悠久的歷史文化、展示中華文明的獨特魅力,向國際社會講好中國故事;同時通過在故宮博物院舉辦“愛琴遺珍:希臘安提凱希拉島水下考古文物展”、“譬若香山:犍陀羅藝術展”、“璀璨波斯:伊朗文物精華展”等不同國家地區的精品文物展,將不同文明的燦爛文化“引進來”,助力“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閡、文明互鑒超越文明沖突、文明包容超越文明優越”。
與時偕行的豐厚遺產,生生不息的文化根基。故宮博物院在努力保護好文化遺產的同時,不斷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
故宮角樓 文博圈資料圖
故宮博物院尤其注重運用當代數字技術,對故宮文物進行信息采集、存儲、研究與保護、展示、傳播,并據此開發制作影視作品、短視頻、特色展覽,進行公眾普及工作,以便更好地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這些年來得到充分發展的“數字故宮”、“活力故宮”建設,是在文化遺產保護和公眾普及方面取得突出成績的新成果,一方面成為故宮學基礎研究的重要支撐,另一方面又以高度可視化的多媒體成果,架起文化遺產與社會公眾之間的溝通橋梁。
故宮博物院即將于2025年迎來建院百年,值此承上啟下的歷史性時刻,要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特別是習近平文化思想為指引,深刻理解“兩個結合”,堅定文化自信,秉持開放包容,堅持守正創新,擔負起新的文化使命,全力推進“平安故宮”、“學術故宮”、“數字故宮”、“活力故宮”建設,努力將故宮博物院建成國際一流博物館、世界文化遺產保護的典范、文化和旅游融合的引領者、文明交流互鑒的中華文化會客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