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建筑之美,承載的是不同歷史時期的人文特色,流傳的是碧瓦朱檐間亙古流傳的故事,傳承的是中華千百年來的歷史文化,走進保定古建筑,你會發現它遠比你想象的更驚艷。
01清西陵
清西陵始建于1730年,完工于1915年,歷時185年,埋葬著雍正、嘉慶、道光、光緒4位皇帝及皇后、妃嬪、王爺、公主、阿哥,共計80余人。形成了以14座陵寢為主,行宮、永福寺、營房、衙署為輔的83平方公里的廣袤陵區,是現存規模宏大、保存最完整、陵寢建筑類型最齊全的古代皇家陵墓群。
目前開放的景點有泰陵、崇陵、昌西陵、慕陵以及永福寺。
雍正的泰陵——清西陵的首陵,建有世界上單體規模最大的“品”字形石牌坊
光緒的崇陵——清西陵唯一地宮開放的陵寢
道光的慕陵——建有世界最大的金絲楠木雕龍隆恩殿
嘉慶的昌西陵——建有中國古代陵寢中唯一的回音壁
清代皇家寺廟永福寺——陵寢附屬建筑僅存的孤例
02直隸總督署
直隸總督署是我國全國唯一一座保存最為完整的清代省級衙署,是清代直隸省最高軍政長官——直隸總督的辦公處所。直隸總督位高權重,集軍事、行政、鹽務、河道及洋務于一身,可謂疆臣領袖。其歷史內涵極其豐富,有“一座總督衙署,半部清史寫照”之稱。
直隸總督署的前身可追溯至元代,元代為順天路總管府所在地,明代為保定府署與大寧都司署、參將署,雍正七年(1729年),原來的直隸巡撫升任直隸總督,仍駐保定,于是在原基礎上重建了總督衙署。清朝滅亡之后,這里先后為直隸督軍署、直魯豫巡閱使署、河北省人民政府、中共保定市委等機關所在地。
歷經滄桑的直隸總督署,不僅承載了這些總督們的功過是非,也豐富了保定的歷史內涵和文化底蘊,使其成為清王朝政治、經濟、軍事、文化的縮影。
03古蓮花池
古蓮花池坐落在保定市老城中心,是上谷八景之一,稱“漣漪夏艷”。古蓮花池是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是全國十大名園之一。它不僅以“林泉幽邃,云物蒼然”聞名,更因與蓮池書院同處一址而聲名遠播。
這座上千年的歷史名園,幾度興衰之后,基本上保持了漪碧涵虛的獨特風格。如今它不僅以漣漪夏艷的旖旎風光取勝,而且透過園中若隱若現的歷史煙云,展現出眾多文物珍品。私家園林、官府園林、書院園林、皇家園林和公眾園林的不同經歷,使其有豐厚的文化積淀。
04大慈閣
大慈閣原名大悲閣,由蔡國公張柔始建于公元1227年,經清順治四年、順治五年、道光廿六年,民國三十一年四次修繕,是一組寺廟建筑群體。
05西大街
保定西大街形成于保定建城之初,是城市中心直達西城門的唯一通道。大街全長850米,因位于城區西部,是通往西城門的主要道路而得名。
西大街是目前保定乃至全國保存較好的具有清末民初特點的獨特建筑畫廊,是以商業建筑為主的兼有衙署、學府、祠堂、金融、民居建筑的一條歷史文化街區,素有“北方名街”之稱。
06淮軍公所
淮軍公所是李鴻章在任直隸總督后,為了紀念淮軍將士,于1888年至1891年興建的一處昭忠祠,全稱“淮軍昭忠祠暨公所”。
淮軍公所的建筑式樣,也深深影響了保定市區內的建筑風格。比如淮軍公所的馬頭墻,被周圍的淮軍公所小區所沿用。東大街的部分墻面也能看到馬頭墻。北二環修建的徽園,也將徽式建筑的風格體現得淋漓盡致。
清風,古道,灰墻,黛瓦,朱門,淮軍公所的美充滿了靜謐、深沉。這里的每一幀,都值得定格欣賞。
07北岳廟
北岳廟規模宏大,古建成群,按廟內現存明嘉靖二十六年刻《北岳廟圖》碑所載,當時北岳廟的占地面積為260.48畝,約合173982平方米,南北長542米,東西寬321米,主要建筑呈“田”字形,坐北朝南排列在一條垂直的中軸線上。
除古建筑外,北岳廟現在還保存有大量碑、碣、經幢、石雕等,是我國珍貴的文化遺產,為專家、學者研究碑刻和書法提供了寶貴的實物資料。北岳廟自南北朝北魏時遷于今址,自宣武帝景明、正始年間(公元500-512年)建成后的1500余年間,歷代的重修和比較大規模的維修、擴建就多達16次。
滄海桑田,千年歷史的古北岳廟,因祭祀而生,也因帝王祭祀、王朝鼎革、版圖變遷而在歷史波濤中幾興幾廢、幾沉幾浮。而今天,它依然代表著中國人對風調雨順、盛世清平的無限向往。矗立在這里,繼續見證著中華文化的代代傳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