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下,隨著鄉村休閑、民宿游的火熱,農業類特色小鎮成為特色小鎮建設中的一個捷徑。農業類特色小鎮的打造,并不簡單。如果不從最初就考慮企業化運營,不考慮利潤,農業類特色小鎮會“死”得很難看。不只農業特色小鎮,包括所有特色小鎮必須要經由消費鏈條來檢驗,從消費端考慮出路。
為什么要發展農業特色小鎮?
特色小鎮,產業為王。在中西部偏遠地區,我國的廣大農村工業基礎薄弱,想要發展具有鮮明業態的特色小鎮,不少開發者都把目光集中在相對比較容易的農業領域,希望通過發展傳統的第一產業,在此基礎上延伸產業鏈條,以農業帶動小鎮的發展。
就目前來看,改革開放至今,農業依然是我國國民經濟發展的基礎,尤其是對于承接城市和拉動農村發展的特色小鎮來說,農業生產、農產品加工、農業科技、農業服務、休閑農業必將發揮重要作用。我國農業開始從傳統的農業大鎮轉向休閑農業特色小鎮發展,逐漸形成了集農業、休閑、生態、旅游、消費等一體的產業集群。

特色農業小鎮的內涵
特色小鎮的特色之處,無外乎就是通過挖掘自身的資源稟賦,設計出符合自己實際情況的產業鏈條,從而吸引人們前來安家落戶,進行生產和生活。如果為了特色而人造特色便是偏離了政策的初衷。而利用自身的優質農業資源打造農業類特色小鎮將是一條實事求是的道路。
農業特色小鎮建設路徑主要是依靠當地的農業特色產業和不可復制的地理環境因素。比如因為偏僻而留存較多的傳統村落,承載著古人“天人合一”的哲學思想,吸引大批都市白領前來觀光,從而造就當地旅游業的發展;由于獨特的地理環境,新疆的水果普遍比其他地方的水果要甜,適合瓜果出口等等,各地的實際情況不同,采取的發展定位也不一而足。
因此,建設農業特色小鎮是需要打造具有明確的農業產業定位、農業文化內涵、農業旅游特征和一定社區功能的綜合開發項目。它是通過現代農業+城鎮,構建產城一體,農旅雙鏈,區域融合發展的農旅綜合體。它是旅游景區、消費產業聚集區、新型城鎮化發展區三區合一,產城鄉一體化的新型城鎮化模式。
如何打造農業特色小鎮
特色農業小鎮應以文化為精髓,以農業產業為特色,以休閑農業和鄉村旅游為抓手,打造壯美現代田園、多彩文化演繹,創新產業示范,活力宜居的城鄉農業旅游共同體。
值得注意的是,農業特色小鎮不是簡單的圈地造城,也不是對城市生活的照搬照抄,關鍵在于利用當地的農業產業特色優勢,營造一種區別于都市的生活方式,從土地到餐桌到床頭的原鄉生活方式。原鄉生活方式從空間上看,是一個系統圈層架構:

第一層為農戶業態,包括每一農戶所提供的餐飲、農產品和民宿方式;
第二層以村落為中心的原鄉生活聚落;
第三層為更廣闊的半小時車程范圍內的鄉村度假復合功能結構。
而從產品業態角度看,原鄉生活方式包括“耕種體驗(采摘、種植),農產品體驗(加工、飲食、購買),民俗民風體驗(節慶、活動、演藝),風貌體驗(建筑風貌、景觀風貌、田園風貌),住宿體驗(民宿、營地、田園度假酒店)”。當然,原鄉生活方式離不開完善的城市標準的公共服務配套設施的支撐。
農業特色小鎮的發展,應與美麗、智慧鄉村建設結合。“美”是外在環境打造,“智慧”體現在內在管理和大數據、信息化思維。我們學習歐洲的達沃斯小鎮、巴登-巴登小鎮,是要學習其背后完備的產業鏈條。未來無論是農業特色小鎮,還是休閑農業的發展必須要摒棄資源決定論的狹隘觀念。農業特色小鎮成不成功,能否成功,要從消費端、消費鏈條來檢驗。
“田園綜合體”是出現在2017年中央一號文件中的一個新詞。文件指出,支持有條件的鄉村建設以農民合作社為主要載體、讓農民充分參與和受益,集循環農業、創意農業、農事體驗于一體的田園綜合體。
此后,《關于開展田園綜合體建設試點工作的通知》(財辦{2017}29號)明確表示,2017年將確定在河北、山西等18個省份開展田園綜合體建設試點,每個試點省份安排試點項目1~2個。中央財政從農村綜合改革轉移支付資金、現代農業生產發展資金、農業綜合開發補助資金中統籌安排,支持試點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