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在部署2018年工作時,明確提出要“引導特色小鎮健康發展”。特色小鎮旨在緩解“大城市病”和為新興高端特色產業尋找成本洼地。目前,在特色小鎮的開發中也出現了一些不良現象,根本原因是特色小鎮的發展定位模糊。
特色小鎮的健康發展必須遵循“產城融合”的原則,既要通過產業發展提供支撐力量,又要兼顧城市的基本公共服務功能。行業管理部門應當在特色小鎮的“產城融合”中發揮“引導者”作用。
部分特色小鎮亂象頻出
近年來,不少地方都上馬了特色小鎮項目。自2016年7月份起,中央批準的特色小鎮數目累計為403個(其中第一批次有127個,第二批次有276個)。僅僅一年以后,根據中國房地產協會提供的數據,截至2017年底,特色小鎮的數目已經升至2000多個,其中既有屬住建部、國家林業局等部門批準的小鎮,也有各省政府自行批準的省級特色小鎮,還有大量由企業主導操作的小鎮。短時間內的小鎮數量如此急劇增長,反映出部分地區的小鎮建設已經呈現出“運動化”的苗頭。
堅持“產城融合”
一是建設特色小鎮要加強行業主管部門的指導。“產城融合”是特色小鎮的重要發展原則,如何發展獨特、合適的特色產業,如何避免無特色產業或“同質化”產業小鎮的泛濫,都需要行業管理部門的指導和把關。走高質量發展的新型工業化道路,拉動城鎮經濟增長、擴大吸納就業、完善社會保障體系,推進科技含量高、經濟效益好的行業發展,是推動特色小鎮建設的關鍵。行業管理部門未來一定要更加積極主動地介入到“特色小鎮”的頂層設計中,科學規劃、優化配置,堅持以信息化帶動城鎮化高質量提升,堅持以先進制造業帶動輕工等傳統勞動密集型產業發展,堅持以綠色理念帶動相關地方循環經濟、節能環保產業和再制造產業發展。
二是特色小鎮要加強產業配套。合適的產業是支撐特色小鎮健康發展的根本力量,但是僅強調產業存在是不夠的。改革開放后,我國農村地區的鄉鎮企業蓬勃發展,形成了許多專業鎮。但是專業鎮考慮的基本出發點是產業發展,只關注生產問題,解決了部分人口的就業需求,卻忽視了進駐企業的經營者和職工的生活需求,如消費、教育、醫療等。有“產”無“城”難以穩定吸納人口,隨著城市化進程的推開,不少專業鎮也逐漸沒落。
當前,特色小鎮同樣面臨著能否“留得住人”的難題。根據媒體報道,在公布的第一批127個國家級特色小鎮中有多達35個特色小鎮出現了人口流出的困境,尤以農業地區的特色小鎮人口流出現象更為突出。背后的原因主要還是小鎮的基礎設施缺乏集聚力。
因此,特色小鎮一定要吸取專業鎮的教訓,牢牢定位“產城融合”,除了有產業本身,還必須要加強產業配套,建立便捷的交通系統和相應的醫療教育設施,肩負起服務于特色產業從業者各種生活需求的城鎮職能。
三是建立特色小鎮要嚴格對開發者的資質審核。建設特色小鎮要堅持市場導向為主,而房地產企業是目前最有市場實力的群體。這也是不少地方默認甚至歡迎房地產企業深度參與的根源。但地方政府和房地產企業都要清醒認識到,開發特色小鎮存在商業模式的客觀轉換。
比如,房地產企業介入特色小鎮的“盈利點”不再是單純的不動產基建,而是后期的小鎮運營維護,盈利的周期因此變長了。據媒體報道,在江蘇,每個特色小鎮建設大約需要新增投資30億至50億元,其對開發商的資金壓力可想而知。開發商需要全面檢視自身的融資能力、開發節奏和回款能力。當地政府則要從嚴審查開發商的經濟實力,減小后期單純因為開發商資金鏈斷裂導致小鎮開發停滯的幾率。
四是建立特色小鎮的淘汰退出機制。作為特色小鎮的主要發源地,2017年浙江省率先實行小鎮的淘汰機制。淘汰的對象主要包括在產業引進、扶持和招商等方面缺乏競爭力和沒有特色產業的小鎮。在淘汰退出的階段劃分上,可以分為警告、降格和淘汰等不同類型。淘汰退出機制是保持特色小鎮競爭力的有效手段,應當與特色小鎮的建設一同鋪展。
五是慎重以PPP模式建設特色小鎮。PPP是政府公共部門和私人資本合作的一種形式,主要優勢在于增加基礎設施項目的投資資金來源。但是,PPP主要適用于未來能產生穩定收益的特定類型基礎設施與公共服務。而不少特色小鎮則是對傳統業態的創新,未來是否盈利具有不確定性。政府在特色小鎮的建設中主要仍應扮演“引導者”而非“參與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