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起中秋送禮,已經成了過中秋節的一大節景,行之有年。古今兩個“中秋”送禮風尚不同,這兩個中秋有何區別呢?上古、中古時期的中秋并不送月餅,送什么呢?
古來有兩個“中秋”,慶祝和送禮的習尚也很不相同。太陽帶來的“秋分”這一天,節氣中真正的“中秋”,秋天的中點,落在秋天“晝夜均分”的這一天(現在的陽歷9月23日前后);而仲秋這個月的望日(現在的黃歷八月十五日),是民俗中的“中秋節”。
上古時期的古人非常重視一年的“中秋”,即秋分這一天。在這一天舉行祭月大典來展現崇敬之意。中秋祭月已經和中華文化的歷史一樣久遠了。我們從《大戴禮》中可以看到上古夏商周三代就有秋天祭月大典,稱為“夕月”。《周禮注疏》:“天子常春分朝日、秋分夕月。”夏商周三代一直到清代,中秋時都舉行祭月的天地大禮,“秋分,夕月于西郊”,由天子領百官在王宮西郊祭祀月神。中秋節祭拜月亮的源頭就來自秋分夕月的古禮。
“中秋節”一詞出現在唐代,唐末宋初有無名氏《洞仙歌》唱:“桂風高處,漸近中秋節。”唐代開元年中,已有中秋望夜玩月的風尚了,唐玄宗很喜愛在宮中賞月玩月,但唐代《通典》記載的正式節假中還沒有“中秋節”。
北宋時,中秋節已經是個大節,喜洋洋、熱鬧非凡。京都的大道店家樹立彩樓,裝點各種錦飾旗幟,店家酒旗招搖。《東京夢華錄》記載“中秋節前,諸店皆賣新酒,重新結絡門面彩樓花頭,畫竿醉仙錦飾”。到了夜晚,賞月玩月是重頭戲,“中秋夜,貴家結飾臺榭,民間爭占酒樓玩月”,人車結聚夜市,通霄熱鬧不夜城。
南宋也是一樣熱鬧慶中秋。吳自牧《夢粱錄》記載“中秋節”賞月:“八月十五日中秋節,此日三秋恰半,故謂之‘中秋’。此夜月色倍明于常時,又謂之‘月夕’。”這一天杭州人除了登樓、登臺賞月之外,夜晚不宵禁,“玩月游人,婆娑于市,至晚不絕”。
吃中秋月餅成了普遍的中秋民俗,送月餅成了中秋節景起于何時呢?大家常見這樣的傳說:元末以月餅夾傳“八月十五殺韃子”的說法,并未見于史冊。明代時,中秋節又稱為“團圓節”,民間普遍做出又大又圓的月餅拜月亮,對月神寄上“月圓、餅圓、人團圓”的心愿。當時的月餅有多大呢?劉侗《帝京景物略》說“餅有徑二尺者”,拜月之后,務必每個人都要吃到。月餅也是親朋間互相饋贈的好禮,送人月餅就是寄上“團圓”的祝福。明代詩人夏日《中秋日恭述》描寫“月餅黃金似”,黃金色的月餅,想必是酥烤的方式做成的了。
清代的中秋節習俗延續了明風。顧祿《清嘉錄》說“吳縣志:中秋賣餅謂之月餅”;富察敦崇《燕京歲時記·月餅》記載,到處都以月餅拜月,大的“月餅”直徑一尺多,餅面上畫著月宮、蟾蜍和玉兔這些傳說角色兒的形狀。拜月之后,家人共享月餅,每人一份,也要給未能歸鄉的游子留一份,有些人家把月餅留存到除夕夜才吃,叫做“團圓餅”。
清代章回小說中出現了月餅的場景,《紅樓夢》中,中秋節前一日榮府里,“西瓜月餅都全了,只待分派送人”,伴著賈家人賞月過中秋。由上述的風土民俗志中,見到月餅在明清兩代普及的情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