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年過去了,我仍然忘不了那一次“旅途”中的歇腳。
那其實不是旅行,只是我從學校回家的10多里山路。那是夏天的一個周六,我獨自一人沿著彎彎曲曲的山路走,路兩邊樹茂草深,有的枝丫歪歪斜斜地伸到了路中間,我不時用手撥開,害怕突然會有毒蛇鉆出來。
走了大約一半,天氣變了,瞬間烏云密布,黃豆大的雨滴落了下來,我把上衣脫了下來,包住書包藏在腋下,幾乎是弓腰前行了。雨越下越大,電閃雷鳴,絲毫沒有停歇的意思,我有點絕望了,可也必須硬著頭皮往前走。
突然路邊出現了一座茅草屋,門開著,它應該早就在這里了,可我平時并沒注意到它的存在。我喊了一聲“有人嗎”,慢慢靠近,我朝里一看,有一位老人,面容黢黑,看不清表情。原來他正在自飲自酌呢。一盤涼拌黃瓜,一盤花生米,一瓶散裝二鍋頭。

他熱情地喊我坐下,拿出一個杯子,也倒上滿滿一杯酒,讓我喝,說暖和一下。我那時還從沒喝過酒,但覺得盛情難卻,又是在人家的屋里,也就一飲而盡,只覺一股暖流從胃里升騰,嗆得我直咳嗽。
老人話不多,我也在焦急地等著雨停下來,我們有一搭沒一搭地嘮著。老人問我現在想些什么,對今后有什么打算,慢慢地隱約感覺這老人不一般。我那時整天渾渾噩噩,鄉下中學也沒指望考什么好大學。
雨停了,我就趕路了,記得老人在自己開墾的園子里摘了一口袋黃瓜讓我帶上。那份溫暖與感動,至今時常鼓勵我,自己力所能及的對別人的一點幫助,也許會激發出這個社會更大的“善”。
以后,我每次路過這里,都要過來坐一坐,似乎成了我歇腳的“驛站”。他總是給我講外面的世界,我的眼界似乎開闊了,也有了要走出去的沖動。
后來,我從鄉親們口中得知,他才從監獄出來沒多久。然而我并沒有驚訝。他是壞人?他犯了什么罪?我可實在不愿相信,或者,至少他在我眼里并不是壞人。

后來,高考失利,我并沒有太多糾結,義無反顧地出去闖蕩。后來的后來,我出遠門了,他從何而終,我并不知道,卻又時常記起他對我的好。
現在,歷經20年闖蕩后,我又做起了民宿,做著接單、接送客、司機、導游、保潔、水電工……等瑣事,我卻又樂此不疲,一個個靈動的生命從我面前經過,我其實也在豐富著自己的人生。
在當前這樣一個信任還很脆弱的社會,住民宿的很多都是“勇士”,他們大多具有一定的冒險精神。別的不說,就是順利找到一間間隱藏在小區中的民宿,不也是要費點心思嗎?
在一個風土人情完全陌生的地方,其實住民宿不失為一個好選擇,可以敞開心扉,和不同的人交流,也許你們正是為同一個目標追求。
在旅行成為大眾消費品的今天,很多人的初衷,不是旅行能見到多少人,見過多美的風景,而是走著走著,在一個際遇,突然重新認識了自己。也許就像那間小茅草屋一樣,民宿,讓旅途成為一生中最溫暖的回憶。(文/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