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宿經濟與文化的崛起,是中國文化根柢文化復蘇的一種文化自覺和文化自為,在深層次上,顯示了中國一代青年中產階層和創意階層的文化覺醒和自信。
記得有位英國爵士說過,一個小型實體店就是一個中產階級家庭!這是針對虛擬網絡經濟大潮襲來的一種說法,也可以認為是對民宿經濟的一種價值肯定,任何社會,中產階級的數量是社會穩定發展的中堅力量。
有人說,民宿是不能靠情懷來玩的,情懷帶來不了經濟效益!而我認為,如果真的把情懷玩到極致了,效益和聲譽會雙雙向你走來。英語中的一個諺語說:當你忘掉黃金的時候,黃金才會到來!說的正是這個道理。
民宿不僅僅是一種民族文化之根的符號表達,也是個人解放的一種文化隱喻。它是新的文明之種,在廣袤的田野上生根,開花、結果;它也是現代城市文明和文化之魂,在青山綠水間結晶、發光、閃爍。
君不見,新一代白領、金領、創意階層和在外打工的“村里人”,甚至還有外國人,帶著理想和情懷,帶著新的生活方式和文化,懷揣資金和知識,來到鄉村田野,來到大山深處,來到山邊湖畔,創建表現自我個性的民宿、客棧、農家樂、“洋家樂”,讓全球化的新風吹綠了大江南北。
君不見,山鄉小村池塘邊的民宿里,竟然有咖啡吧、書吧、沙龍、講座,甚至還能舉辦國際會議……;有紐約人、巴黎人、倫敦人、北京人、上海人、南京人……這里有全球化的城市生活,更有“全球化的鄉村生活”,世界文化多元重生在這里聚合又融合。
喬治?里茨爾說:“全球本地化的另一個同義詞就是克里奧耳化,克里奧耳這個術語一般指的混種的人,但它已被延伸到‘語言的克里奧耳化’這一概念……克里奧爾化與混合化經常可以相互交換使用。”
下面的例子或許可以用來說明這兩個概念(以及全球本地化的概念):坐在莫干山一間民宿的咖啡館里(現在,咖啡館在那里已經是非常普遍了),伴隨美國“海灘男孩”樂隊的演唱《但愿她們都是加利福尼亞姑娘》,喝著一位阿爾及利亞的侍者送上來的意大利濃咖啡。
這不是故事,是事實。
民宿承載著一種文化,被深深地刻上了時代的烙印。在這個變革的時代,民宿已經成為時代的文化符號。正因為民宿不是標準化產品,所以,它擁有無限的魅力。
民宿是一種家文化延伸,一個有文化內涵的民宿,一定是一個可以讓游客獲得意外幸福感的地方;民宿是一種創意作品,體現著投資者的一種文化和意境追求,浸透著一種夢想和希冀,是一種可以獨處、可以小確幸的地方。
民宿是旅者和游者個性追求的目的地,是一種文化品質生活和新的社交方式的展示空間,在這里,你既是在空間里消費,又是在這里消費空間,并成為空間與時間的主人。
鮑德里亞說:消費的真相在于它并非一種享受功能,而是一種生產功能。民宿的消費,往往是思想者的思想結點。
民宿是一種流行時尚,它依托互聯網、大數據、云計算等現代技術,體現了80后、90后和00后的新消費主張,是一個時代的消費觀念和旅行方式根本變革的引領者。
民宿是“地點精神”與地方記憶的載體,是一種系列生活場景和序列。
民宿是詩和遠方,無論是旭日東升還是夕陽西下,無論是驕陽似火還是陰雨綿綿,也無論是繁星列銀漢,還是家鄉月兒圓,你都可以躲進民宿成一統,或冥思或讀書……
民宿是一個老地方,讓人禁不住拾起忘卻的紀念,想起孩提時代的夢幻和舊影,親人的聲音與背影……在這里,個體文化可以實現“空間轉向”,時間可以“折疊”,新舊可以忘懷。
民宿是大眾消費時代的狂歡,民宿的本質是民本精神!
今天,我不在風景區,也不在家,我在民宿。